《哈爾濱水彩筆記》是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憶舊散文,講述的是煥堤先生難以忘懷的生活經歷。全書約14萬字,共109篇文章,大抵是千字的小品文。每篇文章相應配上水彩寫生作品,近150幅。這種自寫自畫書籍雖然不是首創,但畫作是哈爾濱的民居街景,文章寫的是哈爾濱的往事,畫文契合,渾然一體。尤其是那些樸素文字,短小精煉,情真意長,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味。
王煥堤 《哈爾濱市第十八中學當年的操場》 47×33cm 2015年
水彩畫的興起,源于18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英國多位水彩畫家們的豐碩成就。上個世紀初,水彩畫進入中國,在歸類上把水彩畫劃到西洋畫的范疇,是根植于各藝術院校的“學院派”畫種。
由于哈爾濱中西合璧的人文歷史,“西化”與“西畫”也因此成為哈爾濱的人文風景,也因此促成了煥堤先生青少年時代和水彩畫的淵源,得以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讀于當時的哈爾濱藝術學院附中。其時,坐落于哈爾濱蜚聲中外的中央大街南端一座俄羅斯建筑里的藝術學院是黑龍江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培養戲劇、美術、音樂人才的搖籃。難得的是,當時附中與本科生同在一幢樓里上課,擁有共同的圖書館。這樣,除了美術課的正規學習,圖書館豐富的藏書讓豆蔻年華的煥堤先生得以吸吮其他藝術的營養,將文學、戲劇、音樂的熏陶和感受潛默移化到美術創作之中。這也使煥堤先生水彩作品中,似乎有著戲劇一樣的故事,有著文學氤氳的彌漫,也有著旋律的流淌與宣泄。這種其他藝術的滲透和素養,正是畫家更高品位的再塑過程。
鄙人認為,煥堤先生能在水彩畫領域取得這樣不凡的成就,功在他對水彩畫的內涵發掘上,即從確定主題到提煉,到意蘊與韻味的營造,再到“水”與“彩”的拿捏和把握上。這有點兒像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意思,千變萬化的水彩,反過來說,也是從繁到簡的過程,但能達到這樣境界,似乎需要對哲學的參悟。
由于哈爾濱的歷史成因,水彩畫和其他外來的油畫、版畫、水粉畫一樣,有著廣泛的基礎和擁躉。在這樣的藝術氛圍里,描繪哈爾濱風光景色便成為哈爾濱美術界的一種傳承。只要是西洋畫,哈爾濱薈萃歐洲各種風格的老建筑以及四季分明的風景,便是永不衰竭的題材。這樣一來,畫哈爾濱的畫家代代相傳,優秀畫作異彩紛呈,但若論總體打造,包括創作數量、創作體系、規模影響等等,我個人認為,煥堤先生是位于前列的。可以說,哈爾濱的老房子,不論是公共建筑還是私人洋樓,不論是鄉間別墅還是市區民居,幾乎都讓煥堤先生畫遍了。他的水彩畫,是現代的水彩藝術,表現出清新、透明、濕潤、流暢、歡朗的水彩畫效果,其刻意表現的“風景中的風景”老房子,達到了渾厚、粗獷、勁拔等扣人心弦的境界。這如同攝影的鏡頭拉近,將建筑作為主體的放大乃至特寫,那種雕塑般的厚重肅穆,凝聚了時間與空間,使傳統的風景畫在觀賞的剎那間陡添了爆發力,沖擊著你的視野,敲擊著你的心窗,撞擊著你的靈魂……
煥堤先生之所以能夠形成他自己的繪畫語言風格,當然和題材選擇大有關系。他的哈爾濱題材從風景到建筑再到道外的三部曲,最終將心血歸宿在老道外民居上。而且,他創作老道外的時間定格,正是老道外巴洛克大面積的拆除和改造的節點上。我們可以通過他老道外的畫作感受到他對建筑保護杜鵑啼血般的呼喚在一種愛戀、熱戀、苦戀的鄉愁中定格,從而使他的老道外成為已經消逝但會永恒的瞬間……
實際上,水彩畫在題材選擇方面是十分廣泛的,大自然為我們呈現出無比豐富而生動的色彩,無論是溫暖絢麗的陽光還是深沉遼闊的海洋,無論是明媚斑斕的花木還是清冷陰霾的云朵,無不喚起藝術家內心的色彩沖動和表現欲望。煥堤先生也和那些鐘情于大自然的畫家一樣,永遠不知疲倦地通過他描繪的哈爾濱來表達心中的家鄉。這些噴發暖流的色彩,就是一位畫家對一個城市的感恩回報。
3
其實,所謂中華巴洛克,其外觀薈萃了歐式建筑的裝飾和風格,“中華”則是這些建筑的格局清一色的是中國古典的天井式設計,樓內各處的通道,大都是墻體伸出來長廊,樓梯建在院內,長廊上方的長檐以及各種圖形的木方與木板圍成的柵欄,構成了天井院落的一道景觀。
這些天井院落一直是煥堤先生不能割舍的題材,充斥在他的多幅畫作之中。只是,當年有序整潔、花草簇擁的院落,隨著大量人口的涌入,原來一家的住房被分割成好幾家居住,院內的空地也都見縫插針地蓋起了各式各樣的“偏廈子”,中華巴洛克連同它的天井一落千丈滿目瘡痍。
這些,在煥堤先生作品中的再現,讓我們領略世事風雨和人生飄零。這樣的畫面,畫作的“寫實”與“敘事”功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很多人在煥堤先生的作品前思緒涌動,正是這種閱讀體驗產生了強烈共鳴的結果。
作者簡介
曼陀羅,本名張永德,攝影、美術評論家,報告文學作家。曾任《黑龍江畫報》主編,后供職于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現退休。
俄訊
熱點
旅游
最美龍江微信號
最美龍江微信號